碳中和为什么不只是能源变革

[复制链接]

7

主题

7

帖子

10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6
分享到:
发表于 2023-11-2 11: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碳中和为什么不只是能源变革

“碳中和”这个词你肯定不陌生。2021年9月,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会力争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且努力争取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自那之后,“碳中和”就成了一个在媒体上频繁出现的热词。
说到怎么实现碳中和,很多人都会想到“能源变革”,用清洁能源来替代传统的石化能源,减少碳排放。但是这个月,看了一份“碳中和”报告,是由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以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报告很详细地分析了“碳中和”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看了之后意识到:“碳中和”不仅是能源变革,而且也是经济结构的变革,是生产技术的变革,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报告的内容,说一说为什么碳中和涉及的变革会这么广泛。
先说说,“碳中和”为什么是经济结构的变革。这体现在两点上:
首先,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比较领先,因此能源需求已经达到了巅峰。现在那些国家需要做的只是“减排”和“中和”。比如英国和德国,碳排放都在20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峰值,随后有相当一段时间保持平稳,然后才开始下降。如今英国和德国的碳排放量,相对峰值已经分别下降了40%和35%。
但是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你也知道,中国经济仍然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由城镇化和工业化驱动的,这必然会带来更高的能源需求、更高的碳排放。比如随着城市化继续推进,居民的用电量会继续提高,建筑行业的供电、供暖都会产生更大的碳排放;再比如说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工业消耗的燃料、电力也会水涨船高。建筑业、工业给中国碳排放量贡献了23%,这个比例显著高于全球的18%。所以你看,即便在根子上,实现碳中和的方式的确是能源变革,但是决定底层能源需求的,却是经济的上层结构。实现碳中和,必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同步进行。
除此之外,“碳中和”和经济结构的关系,还体现在区域经济的不均衡上。高瓴的报告指出,北京、上海这样的高收入地区,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但是这些地区并不是生产能源的大户。反而是一些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比较弱的地区,比如山西、内蒙古,是能源供给大户。如果减排的任务都压在这些地区,那很可能会让它们跟高收入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实现碳中和,肯定要考虑怎么能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进度,避免加剧不平等。这是“碳中和”和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第二个体现。
接下来咱们说第二点,“碳中和”是生产技术的变革。这里面的生产,重点指的是工业生产,因为这部分流程给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贡献了24%,接近1/4。一般我们都会关注,怎么能减少工业生产的能耗,提高效率,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碳排放。但是高瓴的报告却指出,要实现碳中和,还需要在生产的流程中,实现所谓的“深度脱碳”。什么意思呢?咱们就拿建材工业来举个例子。混凝土的生产在全球碳排放中贡献巨大,根据   不同的统计口径,我看到的数字有说贡献了3%的,有说贡献了8%的。
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是水泥,水泥生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碳排放量?
一方面是燃料,生产水泥,需要加热到1600摄氏度。这个过程燃烧了煤炭、焦油等等,释放了大量的碳。但是,燃烧燃料的碳排放,实际上只占到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总量的40%。剩下的60%,是来自锻造的过程:石灰石、黏土和其他杂质被压碎之后,送入锅炉当中进行高温的煅烧。在高温下,这些材料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原料当中的碳元素与氧气结合,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只有当“碳”被赶走了,我们才能获得遇到水会硬化的水泥。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水泥行业想要深度脱碳,那就不仅是替换燃料的问题了。水泥生产的原材料石灰石,可能也需要被彻底替代,生产的方式也需要彻底的革新。   
钢铁行业也面临类似的问题。现在钢铁行业有两种生产路线,一种是通过高炉或者碱性氧气炉炼钢,一种是通过电弧炉炼钢。后者的效率更高。但是无论哪种方式,生产过程当中,都需要用煤炭和其他的化学燃料作为“化学还原剂”。如果要深度脱碳,不仅需要用电气化的方式来提供能量,还需要寻找化学还原剂的替代品。
这是第二点,“碳中和”是生产技术的变革。
接下来说第三点,“碳中和”也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碳中和,很可能需要人们改变衣食住行的基本模式,尤其是饮食。
食品生产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需求还没达到峰值,却需要减排”的领域。
高瓴的报告引用的一个测算显示,食品全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能占到全球排放量的26%。但是与此同时,到了2050年全球的人口会超过90亿,这意味着粮食的产量至少要增加70%才能养活全球的人口。你看,这是一个典型的进退两难的挑战,既需要增产,又需要减排。
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有1/3都来自于畜牧业。像是牛和羊这样的反刍动物杀伤力格外大。它们不仅排放二氧化碳,而且消化的过程中会产生甲烷。单位质量的甲烷气体对于温室效应的作用远远超过二氧化碳,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8倍。
所以你会看到,有不少环保主义者现在在推动素食主义,倡导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我在文稿里也放了一张图,这张图显示的是每100g食品蛋白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图里你可以看到,豆类对应的排放量,只有牛的1/10。谷物对应的排放量,只有牛的1/20。
1-6.jpg
但是这个解决方案,如果大规模推广,难度也不小。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尤其不容易。为什么?因为中餐对肉食加工的过程往往比西餐要复杂得多。你用植物肉仿制汉堡、香肠,口感能跟肉类制品差不多。但是同样的植物肉,如果用来做糖醋排骨、北京烤鸭、臭鳜鱼,口感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你也可以想想,你会不会愿意为了减少碳排放,而改变你的饮食结构呢?
当然,相比起让人们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更好的方式可能是在食物的生产端下功夫,节能减排。
在高瓴的报告当中,提到水产养殖、基因编辑、精准农业、植物工厂这四个领域的机会。
水产养殖和基因编辑,都是咱们从字面就能理解的。提倡水产,是因为鱼类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密度大大低于牛肉、羊肉这类的肉类。而提倡基因编辑,是因为它比转基因技术还要更精准,能带来种子和产量上的创新。
精准农业,就是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提高土地的单位产量并且减少农药使用。咱们周一介绍的极飞科技,就属于精准农业领域。植物工厂,指的是在实验室那样的环境里培养蔬菜水果,这种方式种植密度比较高,环境也可控。
但是这两种方式,一定会对农业的劳动力资本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农民有更高的技术能力和更丰富的种植知识。所以你看,在吃这个领域里如果要实现碳中和,咱们可能会需要一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上的全链条变革。生产方式需要变,生产内容需要变,饮食结构需要变,甚至烹饪方式都需要变。
这份报告让我想到一件事,就是在股市里,“碳中和”的板块前段时间一直很热,甚至出现了逆势上涨的情况。似乎只要跟“碳中和”挂上钩,就能搭上资本的快车。
从高瓴的这份报告来看,你会发现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的确是因为“碳中和”的想象空间太大了。衣食住行,三大产业,几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跟它有关系,而且几乎方方面面都有变革和突破的需求。

需要了解更多绿碳认证,服务可以关注:
公 司:绿碳认证服务(成都)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桃竹路118号成功悦都朗悦公馆3幢18层17号
邮箱地址:LTC2019@126.com

公司服务范围:
碳咨询、碳盘查、碳足迹、碳核查、碳汇、碳交易
碳认证、碳捕捉应用与碳封存(CCUS)、绿色工厂、零碳工厂
温室气体/组织碳排放盘查 可持续发展报告 ESG规划与报告 企业标准化服务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