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成都论坛 返回首页

天府锦绣梨园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hengdubbs.cn/?22922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成都川剧变脸演出,成都川剧老茶馆推荐【天府锦绣梨园】简析戏曲藏剧!

已有 158 次阅读2019-1-19 11:26 |个人分类:川剧表演| 成都川剧变脸演出, 成都戏曲表演川剧表演, 成都川剧老茶馆推荐

成都戏曲表演川剧表演,藏剧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产生最早的剧种之一。除西藏外,四川的巴塘、理塘、甘孜、甘肃的夏河,青海的玉树,云南的中甸等地都有藏剧的流传。

藏剧的藏名叫拉姆(意为“仙女”)。据传说藏剧最早是由七姊妹组成。剧目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为拉姆。藏剧另有一名叫朗达,后来朗达成为藏剧唱腔的专有名词。如:演藏剧叫“拉姆俦木”,唱藏剧叫“朗达当”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据说,在十五世纪时,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据说,在十五世纪时,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大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

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由美貌出众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当然,经过很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藏戏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自治区政府在原觉木隆藏戏班的基础上组建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担负起传承和发展藏戏的任务,先后整理演出了一些《朗萨雯蚌》、《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传统戏,同时还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题材剧目,剧团在保持藏戏原有的广场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剧场舞台艺术方面的实践,使藏戏由广场走上舞台,有了灯光、布景和化装,还开始使用管弦乐伴奏。

成都川剧变脸演出,而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数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天府锦绣梨园是名角荟萃的川剧戏曲会馆,以经典川剧、民间绝艺表演为主营项目。西蜀文明薪火相传,弹唱间昔日梨园风采重现,传统余音绕梁不息。听琴声拨动,不觉梦回古蜀。销声匿迹的手影戏重返民间,变脸、滚灯驰名国内,杂技手影精妙传神,古筝清音妙不可言。

成都川剧老茶馆推荐,天府锦绣梨园志存高远,戏曲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创新,成为景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之一。通过传承创新古老的巴蜀曲艺,使渐渐消音的曲艺文化在戏馆重现声色,让身怀绝技的名家回归民间。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96体育|好玩手机游戏盒子|成都论坛 ( 琼ICP备2022003525号 )

GMT+8, 2024-4-20 02:05 , Processed in 2.0758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Comiis.Com

返回顶部